找到相关内容8573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浅谈“色”与“空”

    ,简单而言就是指世间一切的事物和现象。而“空”则是指构成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即因缘和合。也就是说,当因缘和合的时候就会产生一定的现象,举例来说明,当一个陶瓷工匠有了一个杯子的构思,那么他通过塑造...窑、釉等,当因和缘结合之后便产生了新杯子(果)。那么佛教在分析这个杯子的时候便用了“色”“空”理论,杯子即是“色”,杯子的本质是“因”“缘”和合的必然结果。  由此可见色空理论适用与世间一切的现象,...

    白玛多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40567609.html
  • 舍勒的佛教现象学诠释及其限度

    受苦形而上学的实质,主要是从世界本质是苦的世界观、去苦的实质及去苦的技艺三个层面展开其研究:   (一)佛教这种受苦的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础在于世界的本质是苦。舍勒指出,佛陀得出世界本质是苦的结论,绝非单纯出自个人的生活体验,因为佛陀认为,世界的本质即苦。所以在有关佛陀的神话中,并不是先描绘其本人的受苦境况,然后再由对受苦的直观,以及通过直观形成的对世界本质性的受苦纯粹样板式事例的同苦,才导出他的...

    陈芷烨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6574688676.html
  • 帕奥禅师答:请帕奥禅师答禅师,一般而言禅那可分成几种?

    行舍智时,你觉照名与色、因与果的无常,或苦,或无我,同时也加强辨识禅那法的三相。当你觉照初禅法的无常,或苦,或无我本质时,如果在那时证悟涅盘,则那个道智与果智称为初禅道智与初禅果智。为什幺称它们为初禅呢?因为那个道智与果智中具有五禅支。这是出世间禅。 如果你在觉照第二禅禅那法的无常、苦或无我本质之时证悟涅盘,则那个道智与果智称为出世间的第二禅道智与第二禅果智,因为它们具有三种禅支:喜、乐与一境性,...

    帕奥禅师

    帕奥禅师禅那分几种

    http://www.fjdh.cn/fjask/2010/01/11133097158.html
  • 《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当时有三种不同观点:   (一)、见、相二分同种生。即见分和相分由同种子产生,窥基(632--682)著《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对此说明如下:“谓无本质者,影像相与见分同种生。其有本质者,本质亦同种生,即一见分种生现行时,三法同一种故,谓见、影、质。”①这种观点认为:当相分无本质时,如缘龟毛、兔角时,这种影像相分与见分由相同种子产生。当相分有其本质时,见分与此本质相分也是由相同...

    韩廷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5541496.html
  • 古老宗教与未来信仰

      古老宗教与未来信仰   1. 哲学中的哲学   理性与经验对立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本质,也是对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分类方法,如演绎与归纳、分析与综合、先验或抽象与实证等等,但这种对立却正是西方哲学...形式的理论,而且总是以知识的形式被表达而成为哲学的内容,西方哲学就是关于知识或真理的本质、来源、观点、方法等等的理论,经验与理性的对立实际上仍然基于知识或真理这个共同的基础,就是说理性不仅是哲学的对象...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2482083172.html
  • 思想论(九)

    渗透、互相结合和统一起来。正是这种渗透和结合使思想的个体状态被扬弃了,从而使思想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这更高的层次里思想更加深刻全面地体现著世界,体现著世界的内在性。把握和体现世界的最深刻的内在本质即绝对本质是思想运动的最终目标,思想运动总是努力向著这个目标前进。但是在此过程中它必须首先经过思想的最肤浅的?个别?阶段,然后通过这些思想的互相渗透、互相结合而最终达到这个目标,同时思想也以绝对思想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1524938209.html
  • 什么是宗教学

    什么是宗教学   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宗教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社会现象的宗教。宗教与哲学、道德、法律、政治、文学、艺术一样,是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的重要...问题的研究形成马克思主义宗教学。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方面的传大贡献在于把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提出了历史唯物论。唯物史观用社会 的经济基础去说明一切上层建筑的特性和本质,用经济基础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1550055.html
  • 宗教如何分类?

    原则是否正确。一种被实践证明为科学的、正确的分类原理,实质上乃是关于对象之不同层次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分类原理的发展和提出,是从杂多性的感性认识到统一性的理性认识的进化,也是从认识事物之现象到认识事物之本质的发展。在宗教研究领域,已有不少宗教学家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宗教分类的方案和原理。不同的分类原理反映了不同的宗教观。各种分类方法及其原理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宗教的特性,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宗教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1650058.html
  • 佛教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恶思想有什么不同?

    本质的觉悟和对常乐我净彼岸的追求的理想基础上的,大乘的出世思想原则是悲不弃世,智不堕世,就是说,要认识世界的无常苦空、虚幻不实的本质而放弃一切贪恋之心,但需要有济世度众的大慈大悲心,不能放弃苦海众生,...不会堕落为贪嗔痴诸惑的奴役,如像莲藕,虽在泥中,却能保持洁白如玉的品质,即生在泥中而不染。大乘出世思想的本质是消除无明贪恋之心,并不是厌恶和逃避现实,自求净乐。身处五欲之中而以智慧常保清醒,不贪恋荣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02556659.html
  • 阿赖耶识和法身的区别

    阿赖耶识本身是无记。阿赖耶识它本质是智能,只是它没有办法显出智能的特性,而它处于一种混浊的状态,所以我们说它没有办法现出它的清净相,也就是智慧。但是清净相智智慧,也就是隐藏在它当中,这比喻就像是一盆混浊的水,水也有它干净的本质,就好像我们也有智慧聪明的状态是一样的。但是在剎那间迷妄了,所以智慧本质显不出来,所以混浊的状态是一种习气所积习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说的阿赖耶识。  所以含着很多沙尘的地方,就像...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74068108.html